埃夫特上市4年亏损5.8亿,美的失去耐心频频“出货”

tamoadmin 0

  来源:源媒汇

  实现自我造血与稳住资方信心,始终是机器人企业心之所系。

  近日,埃夫特(688165.SH)发布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协议续延公告称,埃夫特控股股东芜湖远宏、远大创投与睿博投资,以及这三者与芜湖嘉植分别于2023年7月14日、2024年3月18日签订的《一致行动人协议》及《一致行动人之补充协议》已到期,因上述四方未提出异议,故自动续期12个月。

  此举看似是为维持埃夫特股权和控制权的稳定性,实则也是向外界传递出控股股东对埃夫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信号。

  其实,今年3月20日至6月28日期间,远大创投与芜湖嘉植已先后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埃夫特股份。截至6月28日,两者合计增持股份数量逼近总股本的2%。

  在远大创投等增持的同时,埃夫特前十大股东美的集团(以下简称“美的” 000333.SZ)却开启“出货模式”。今年3月28日至6月27日,美的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埃夫特200万股,减持比例0.3833%,套现0.16亿元。减持完成后,美的对埃夫特的持股比例由5.0003%降至4.6170%。

  这并非美的首次“出货”。2023年,美的曾对埃夫特多番减持。此外,奇瑞系的芜湖奇瑞科技有限公司也曾两度减持埃夫特。

  减持,透露出股东们对埃夫特的“缺乏信心”。背后,则是这家机器人新贵糟糕的业绩。上市四年,仍交不出一份盈利答卷,埃夫特的焦虑溢于言表。

  美的持股九年回报不足1倍

  上市仅4年的埃夫特可谓出身豪门。

  埃夫特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芜湖奇瑞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奇瑞装备”),由奇瑞汽车出资200万元成立。彼时,奇瑞装备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主要供给奇瑞汽车生产线。2012年,奇瑞装备更名为“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夫特”)。2014年,埃夫特从奇瑞体系独立,控股股东由奇瑞汽车变更为远大创投。

  据公开资料及天眼查股权穿透发现,远大创投背后的实控人,为芜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芜湖国资委”)。

  2015年,远大创投以每元出资额折合5元的比例,向美的转让其持有的埃夫特3560万元出资额,转让价款约1.78亿元,持股比例17.8%。

  同年,美的正式开启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源媒汇发现,2015年,除了入股埃夫特,美的还与全球机器人巨头安川电机联合设立“广东安川美的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 ”,并增持被业界誉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国机器人龙头KUKA股份,欲打造家电之外的第二业务增长线。

  之后,经过多轮增资扩股的埃夫特,截至2020年上市前夕,其股东数量已由个位数变更为双位数,原控股股东奇瑞汽车虽仍位列前十大股东之列,但持股比例已降至1.4%。不过,埃夫特的实控权仍牢牢掌握在芜湖国资委手中。

  招股书披露的埃夫特上市前夕的股权结构显示,由芜湖国资委控股的芜湖远宏及远大创投,持有埃夫特股权比例合计约37%。加上由埃夫特发起的员工持股平台睿博投资与前者早期签订的一致行动人协议,此三者在埃夫特的股权合计达到48.64%。

  埃夫特上市后,直至2023年末,芜湖远宏及远大创投在股权上鲜有变动操作,倒是睿博投资曾两度减持。

  反观美的,投资埃夫特8年后,开始频繁“出货”。

  2023年6月7日,美的提前知会埃夫特,拟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31306800股,减持股份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此番,拟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的减持截止时间,分别为2023年12月12日及2024年1月2日。

  截至2023年末,美的累计减持埃夫特股份为9509192股,持股比例也从早期的6.82%降至5%。

  从埃夫特2023年的股价走势来看,其最高位时约为每股13元,最低位时约为每股8元,倘若以此区间退出,此番美的套现大约在0.76亿元至1.24亿元。加上前文所述今年上半年套现的0.16亿元,以及目前在手的24090808股,按照7月18日收盘价每股7.25元换算,其在手持股价值约1.75亿元。

  换言之,美的对埃夫特已套现股份加之在手股份价值,合计约为2.67亿元至3.15亿元。对比早期投资的1.78亿元,美的投资埃夫特九年,回报不足1倍。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2015年被美的增持股份的KUKA,却交出了一份截然不同的成绩单。为了全面收购KUKA,美的曾耗费巨资、历时7年长跑,终于在2022年11月26日完成对KUKA股权的全面收购并私有化退市。

  不过,私有化后的KUKA也没有令美的失望。财报显示,2023年美的实现营收3720.37亿元,其中以KUKA为核心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311亿元,同比增长12%。

  反观埃夫特,2023年实现营收18.86亿元,同比增长42.11%;净利润则亏损0.47亿元。

  亏损,也成为埃夫特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

  连亏8年累计超7亿元

  埃夫特的亏损由来已久。

  源媒汇梳理发现,2016年至2023年,埃夫特连年亏损,8年间累计亏损约7.24亿元。其中,自2020年上市以来,四年间累计亏损约5.82亿元。

  从最近一个季度的业绩来看,埃夫特的亏损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营收还出现了下滑。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埃夫特实现营收3.35亿元,同比下滑14.06%;净利润亏损0.19亿元。

  反观可比公司,虽然部分也出现不同程度亏损,但总体上埃斯顿(002747.SZ)、新时达(002527.SZ)、新松机器人(300024.SZ)等公司,均要比埃夫特好上些许。三家企业均于2014年便实现盈利。而在过去8年里,埃斯顿、新松机器人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8亿元、7.21亿元;新时达虽然近8年累计亏损10.97亿元,但在这8年间有5年归母净利润为正。

  那么,埃夫特这种常年亏损的状况,在业内算不算是常态?还是说仅此一家?

  “应该这么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真正能靠机器人业务挣钱的公司依然是稀有物种。”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源媒汇说。

  同时,卢瀚宸也分析了机器人企业亏损背后的两大外在因素:

  一、行业发展的上半场,大批厂商涌入机器人赛道,无形中加剧了行业的无序性。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的内卷持续加剧,部分厂商确实依靠前瞻布局和市场策略(如牺牲利润抢份额)抢到了一定的销量份额;

  二、行业发展进入下半场,外部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迹象,存量市场的竞争反而变得更为激烈。加上成本压力贯穿全产业链,机器人企业的盈利经受更为残酷的挑战。

  除了外部因素,产品同质化和应用端突破难等内在因素,也是阻碍机器人企业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抛开外部环境因素,一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缺乏真正的创新驱动;二是高端应用未真正突破(如半导体、汽车整车应用),扎堆在中低端应用内卷;这种恶性的循环(内卷-不盈利-研发难-创新难-突破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器人产业向上发展的动力。”卢瀚宸表示。

  为了解决这些内外部难题,扭转常年亏损的状态,埃夫特也可谓是铆足了劲不断探索和调整策略。譬如,2023年以来公司便着重强调“资源聚焦战略”,这也为其机器人销量和海内外系统集成业务的增长埋下伏笔。

  尤其是海外业务,常年占据埃夫特营收的半壁江山。财报显示,2023年埃夫特实现营收18.86亿元,其中海外业务为10.3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54.88%。

  此外,源媒汇注意到,得益于早期收购的CMA、EVOLUT、WFC等海外机器人企业,埃夫特时常能够接到宝马等车企的海外巨额订单。譬如1月23日埃夫特发布公告称,近日其旗下全资孙公司Autorobot收到宝马集团关于英国斯温登工厂三款车型的前后门、挡板和尾盖焊装线改建的采购订单,订单总金额预计约1.76亿人民币(2239.51万欧元)。

  此外,在2023年,埃夫特旗下孙公司GME及Autorobot还先后收到大众集团墨西哥普埃布拉工厂Tayron项目采购订单,项目总金额预计约2.23亿人民币(2920.073万欧元,不含税);大众集团美国查塔努加工厂Atlas NF和Atlas Cross Sport NF两款车型的前后门生产线改建的采购订单,项目总金额预计约1.75亿人民币(2550万美元)。

  海外大额订单频现,为埃夫特海外业务增长提供了保障。但从订单的获取来看,埃夫特更多还是依赖海外子公司及孙公司,加上国际贸易战、局部冲突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均有可能为其业务增长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如此情形下,股东持续增持与抱团不减持等动作,短期内或能稳住军心。但长远来看,唯有通过不断自我造血,才能确保企业稳健成长。

  针对美的减持、公司常年亏损以及海外业务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源媒汇向埃夫特方面发函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标签: #夫特

上一篇全志科技:公司产品主要为智能终端产品提供算力支持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