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看当前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问题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是长期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治本之策。”7月7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新形势下中小银行的稳健发展与资本补充”内部研讨会上,一位监管专家表示。
会上,平安银行(000001)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光大银行(601818)副行长、首席财务官刘彦,中原银行监事会主席游翔,重庆富民银行拟任行长赵卫星做主题发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进行了点评交流。
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50 多家银行的代表和监管领导、资深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
研讨会现场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迫在眉睫
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本充足率是最具综合性的一个监管指标,保持合理盈利水平是银行实现资本自平衡的前提。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银行净息差持续低位运行,2024年一季度已降至1.54%。
“要保证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下降,ROE需维持在10%以上;而要维持ROE在10%以上,净息差需要保持在1.74%以上。”刘彦表示。
“受息差收窄、中收乏力、信用成本升高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两年ROE会下降到10%以内,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内生资本将承压,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必将承压。”项有志说。
监管专家表示,今年和未来一段时间,为进一步助力经济回升向好,银行需持续向实体经济中的重大方向、重点领域提供融资支持,风险加权资产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强核心一级资本可持续迫在眉睫。
截至2023年末,中国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5.06%。其中, 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和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56%、13.43%、12.63%、12.22%和12.32%。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低于大型银行,且资本补充渠道有限,从中长期来看,中小银行面临着比大型银行更为严峻的资本补充挑战。
内源性资本补充是根本
内生资本补充是银行资本、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的根本,这依赖于可持续的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那么,低利率环境下,中小银行应怎样调整经营策略来稳住息差?
一位监管专家认为,中小银行将来的发展需要换赛道,调整商业模式,在做量和做质之间更主要依靠做质。
项有志表示,中小银行要根据自身经营管理基础和市场环境,找准定位,通过业务、产品和服务,打造差异化经营优势。在资产端,做好做足“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绿色产业、普惠小微、高新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适度下沉经营小微、民营等客群,提高收益。在负债端,优化存款结构,提高负债来源多样性。
风险是影响银行利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息差下行时,风险对利润的影响弹性和敏感性增大,如果风险没控制好,银行基本上没有利润。除了信用风险外,接下来还需格外关注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项有志强调。
“要提高内控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监管专家称,合规也是生产力,减少处罚就是增加利润,同时降低声誉风险,巩固正面市场形象,提高竞争力。
在资本可持续性运作上,监管专家做了几点提示:一是优化公司治理,完善股东信息披露制度,规范股东行为,严防关联交易,夯实资本金保值增值的制度城墙;二是优化资本评估,实施差异化风险定价,在提升风险计量水平的前提下合理节约资本占用;三是加快不良处置,及时化解历史包袱,减少对资本的侵蚀。
项有志认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银行通过股本性融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较难,因此,要做好中长期资本规划,在经营发展、盈利、资本补充和分红间找到合理平衡。既要留存一定的利润支持未来发展、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又要兼顾股东的合理回报要求。
打通外源性资本补充“堵点”
当银行资产增长需求增加、盈利水平受限时,需阶段性进行外部资本补充。但对于中小银行尤其是非上市银行而言,利润留存之外的资本补充方式较少。那么,外源性资本补充方式存在哪些堵点,如何优化效能?
核心一级资本的市场化补充工具包括IPO、定增、配股及可转债。然而,多数中小银行都不具备上市的资质。配股则会对上市银行股价造成较大下行压力,且配股时所有股东认购数量要超过70%,不易实现;此外,证监会规定配股价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但当前几乎所有银行的股价都低于每股净资产,这使得老股东不愿意以亏本价进行增资配股。
由此,项有志建议从定增和可转债政策上寻找资本补充的空间,“希望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业特征和现有困境,考虑适度放宽定增、可转债价格限制,或增设股息率等综合评估标准,激发市场化投资者的积极性。”
银行的市场化资本补充工具还包括补充一级资本的优先股、永续债,以及补充二级资本的二级债。
项有志建议,差异化处理优先股与普通股的发行程序;适当降低保险公司投资永续债的风险权重,提升保险公司配置永续债动力;二级债相对易发,建议拓宽社保投资范围,将除六大国有行及中信、光大两家股份行外的其他优质银行的永续债,及商业银行二级债纳入社保可投资范围,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设定明确的投资标准。
民营银行缺乏常态化的资本补充工具,且股东准入门槛高、增资扩股难度大。赵卫星建议,一方面,适度放宽民营银行股东资质要求,鼓励国资或者其他混合资本进入民营银行,增强民营银行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丰富民营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支持民营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放宽民营银行补充二级资本或其他一级资本的条件,简化审批流程。
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政策性外源融资,主要用于非上市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刘彦介绍,2020-2023年,中小银行专项债累计发行4912亿元,通过间接入股、转股协议存款两种方式,在补充非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她建议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风险化解进程。
另有一位银行代表建议进一步拉长地方政府专项债期限或拓宽专项债资金用途,比如发行永续型专项债,或者用这些资金直接消化不良,从而提升外源性资本补充效率。
一位政策研究专家认为,银行资本回报率下降,根源在于新旧动能换挡,这是一个公共性的问题。为此,财政政策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重新考虑财政与银行间的分配关系,如减少利润上缴、税收等,此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也应该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
(文| 余春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联盟NFA。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