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息差保卫战:持续压降对公存款利息

tamoadmin 0

  来源 华夏时报

  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2024年上半年,各家商业银行还是没有等到净息差下行的拐点。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平均息差为1.54%,相较于2023年底的1.69%进一步缩窄15个基点。

  2024年3月,商业银行集中召开年度业绩发布会,多家银行高管透露出,今年将继续压降高成本存款、控制负债成本。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在去年下调三次存款基准利率后,2024年负债端成本调整轮到“对公”业务了。

  尤其二季度以来,监管引导银行取消存款手工补息、下降智能通知存款、调整协定存款利率等,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司存款平均付息率的压降力度。

  如今,保息差、保营收,已经成为银行业的持久战。就像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所说,“稳息差并不是指稳定不降,趋势肯定是降,稳息差目标是比同业少降。”

  叫停“手工补息”

  近年来,虽然存款利率整体呈下行趋势,但国有大行对公存款付息率不降反升。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五大国有银行“公司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均较2022年有所上升。具体而言,中国银行由0.92%提升至1.06%;建设银行由0.93%提高至0.98%;交通银行由0.97%提升至1.11%。

  此外,农业银行公司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从2022年的1.08%提升至2023年的1.19%,提高11个百分点,公司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从2.56%提升至2.77%,提升21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公司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从0.92%提升至1.02%,公司定期存款付息率从2.59%提升至2.65%。

  一名银行业内工作人员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大企业有很强的议价权,而对于银行而言存款量却不能减,只能“高息”留住客户,结果表现为企业活期存款的利率持续上行。

  “活期利率0.35%,约定存期利率1.05%—1.15%,有银行给大型企业一年内活期存款利率将近2%,‘卷死’同行。”上述银行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在此情况下,银行“对公存款付息率”受到市场关注。国盛证券在财报中表示,虽然近年来银行在调降存款成本方面已经做过多种措施,然而存款成本下行较慢, “手工补息”冲击是制约存款利率下行的重要方式

  今年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立即开展自查,并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此外,《倡议》还要求,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

  《华夏时报》记者调查中获悉,国有银行对公业务情况较为严重。此前,一名银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大行存款利率定价比中小银行低,所以一些银行会给大客户手工补息。”

  同时他提到,银行经营部门为了完成存款规模指标,宁可牺牲一部分业务费用来补息,本质上和买存款无异。

  包括国盛证券等多家机构估计,受手工补息影响的活期存款规模为15万亿元—20万亿元,其中大部分为企业活期存款,国有行影响最大。

  浙商证券预计,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补息存款可能占全部补息存款74%,其他全国性银行占26%。该机构统计显示, 4月单月受治理补息影响的存款或高达3.4万亿元。

  从现实层面来看,部分银行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承诺并支付高息,大幅削弱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果,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由于大型银行利率上浮幅度较小,通过系统操作进行手工补息等较为常见。这抬高了银行存款成本,是一种“饮鸩止渴”行为,导致银行间无序竞争加剧,也影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国盛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据其测算,叫停手工补息可使银行负债成本下降6.27个基点,从广谱利率视角看有利于带动利率下行。

  “类活期”存款成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通知存款管理也由个人端逐渐蔓延至企业端。随着整改下架过渡期的结束,银行集中在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公告,叫停对公通知存款自动转存功能。

  例如,光大银行公告称,签约光大银行对公周计划、对公智能存款A款及对公智能存款B款等自动滚存型通知存款的账户,自5月15日起停止自动滚存通知存款。同时,对于已滚存的通知存款,到期后资金将转回至签约活期账户,然后系统将自动进行解约处理。

  同时,光大银行发布公告中还提到,将从5月15日起,若客户人民币协定存款利率高于1.15%,系统将自动分段计息并将协定利率调整为1.15%。

  “此前由于吸存揽储竞争大,部分银行的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定价过高。”普华永道中国内地金融业合伙人谢莹表示,此次利率调整会规范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定价秩序。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表示,此前,高息协定、通知存款较为普遍。目前“类活期”存款估计占中小银行存款的20%,推动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

  “存款成本管控仍有后手牌,类活期存款是重要抓手。”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创新类活期存款或将进一步纳入自律机制管理;同业存款套壳协议存款需继续纠正;同时,期权价值过低的“假”结构性存款仍须规范,后续或将结构性存款的(保底收益+期权价值)合计同时纳入自律机制上限,进一步压降结构性存款利率。

  实际上,自2018年开始,企业活期存款成本率已升破2013年的高点,并持续走高。而王一峰预测,若全部企业活期存款利率降至2013年—2018年0.70%左右的平均水平,则上市银行企业活期存款成本率加权平均降幅在30个基点左右,将提振息差5.5个基点左右,影响上市银行营收增速2.3个百分点。

  近两年,严控存款等负债端成本已成了当前“稳息差”的重要途径。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提到,2024年中国银行将加大对高成本存款的压降力度,包括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以及3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

  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称,为了控制负债成本,建行今年加大了对一级分行的考核,对3年期以上的高息存款加强控制,另一方面,将继续控制成本较高的同业负债。

  除了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业内还认为,调整对公存款负债成本,也有利于防范“资金空转”。

  一些大型企业凭借优势地位,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低贷高存”套利,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形成资金沉淀空转,还挤占了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资金,加剧企业账款拖欠现象。

  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短期内,(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还有业内人士称,当前手工补息违规行为得到规范后,有部分资金通过存入财务公司等非银机构,以同业资金方式,绕道进入银行体系获取高息,进行空转套利,抬高银行负债成本,有关部门也可能在后续进一步规范。

 

标签: #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