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发展态势。
日前,中国银行发布2024年度《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下称《白皮书》),2023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5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2023年前9个月,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比例为24.4%,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结算的使用份额达到4.14%,较2023年1月提升2.23个百分点;RCEP自贸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保持较快增长;56.6%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表示,考虑增加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配置。
据介绍,《白皮书》是中国银行以境内外工商企业和境外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评价和反馈为基础,进行问卷调查。今年1月5日至1月31日,共收到境内外工商企业反馈3744份,其中,境内工商企业反馈2619份,境外工商企业反馈1125份。境内工商企业中,含自贸区内企业反馈621份,“走出去”企业反馈323份。
国际货币职能继续提升
《白皮书》显示,中国正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跨境经贸投资便利化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显现,在境内外市场主体的需求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取得积极进展。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继续提升。在结算使用方面,58.2%的受访境内工商企业和47.0%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表示,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结算使用水平,较上年调查结果分别提升1.8个和11.6个百分点;境内工商企业中,反馈其境外贸易伙伴完全接受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占37.3%,较上年提升4.8个百分点。
在融资和投资使用方面,65.1%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表示会考虑将人民币作为国际流动性的重要补充,较上年提升14.4个百分点;56.6%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表示,考虑增加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配置,较上年调查结果提升13.4个百分点。
在人民币的计价使用方面,43.4%的受访境内工商企业反馈其签订的人民币计价合同较上年增加,这一比例较上年提升8.1个百分点;此外,人民币在价值贮藏方面获得境外工商企业更高认可,37.7%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反馈,其取得的人民币收入以存款形式持有,或投资于债券、股票等人民币资产,较上年提升7.1个百分点。
区域锚货币的基础更加扎实
市场调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人民币区域化继续深化的趋势,显示出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扎实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区域化程度加深、范围扩大。东盟、RCEP区域人民币的接受意愿、使用规模、产品和服务保障更加积极向好,占中国跨境收支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金砖国家合作的深化,催生更多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新热点,中亚地区人民币跨境使用保持较快增长、南美部分国家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新突破。
二是经贸和金融合作持续注入新动力。中国与相关区域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不断强化本币结算合作基础,货币互换、人民币兑本国货币的直接兑换安排等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民币在区域使用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
三是成为锚货币的基础更趋稳固。中国在全球以及区域中的贸易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进一步夯实了人民币作为锚货币的基础;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加深有助于推动区域内货币汇率的协调。2023 年,尽管美元指数反复震荡,但不少国家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协同浮动水平提升,人民币成为区域锚货币的基础更加扎实。
此外,境内外工商企业对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预期更加积极,有80.6%的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不弱于日元和英镑,这一比例较2022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0.8个百分点。
境内外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继续保持积极预期,体现在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在多个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
一是人民币的多边使用水平提升。2023年,人民币在全球的支付使用份额升破多年来2%~3%的徘徊区间,连续数月保持在4%以上。二是人民币的融资货币职能增强。调查显示,在与中国贸易增长较快的东盟地区,接近八成受访工商企业优先考虑使用人民币作为对华贸易融资货币,较2022年提升6.4个百分点;境外金融机构的调查反馈显示,对华经贸投资往来是人民币融资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三是人民币的价值贮藏货币职能更趋提升。境外工商企业持有人民币存款及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意向较2022年进一步提升;考虑增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的受访境外金融机构占比提升;在入市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受访央行类机构中,约三分之二表示将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储备资产。不同层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民币作为价值贮藏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进一步提升。
标签: #人民币